|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聚焦双星鞋业断货风波

聚焦双星鞋业断货风波

2008-05-22 14:45:05 来源:服装界 中国鞋网 http://www.cnxw.cn/

  一方指责对方是隐形MBO,而另一方则认为对方在抢注相似商标,这是为什么?

  断货   

  济南专卖店断货,成都专卖店断货,重庆专卖店断货……一家家双星专卖店面临“无米”危机。  

  而西南双星在成都和重庆投资的生产基地,也因被解除品牌使用和经营授权只好停产,“单成都基地,停产一天损失就近50万元,”西南双星董事局首席资本运营官、重庆公司董事长王巍峰说。   

  这场风波缘起双星集团一纸通知。

  2月23日,双星集团以“青双星发字(2008)8号”文形式,解除西南双星授权,表示其已将鞋和服装生产经营权授予名人实业,西南双星需配合卖场交接。  

  两天后,名人实业书面通知西南双星:“公司决定,只将双星产品的地区经营权授予我方控股(持股超过51%)的公司。”   

  紧接着,双星集团停止了对西南双星供货,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4家公司,以及关系密切的济南双星也出现了断货危机。   

  冲突的焦点,源于控制权争夺。   

  据西南双星相关人士透露:2007年6月以来,双星集团以“把双星做大做强”为由,多次与其董事局主席刘树利和CEO韩俊芝谈话,要求由名人实业对其控股51%,并进行资产评估。  

  2008年1月,双星集团派徐平、阎志伟、王苏刚三位高管到成都,再次就“落实51%”和资产评估问题对西南双星骨干团队进行情况说明。  
2008年2月15日,双星集团总裁及名人实业大股东汪海亲自出马,同刘树利和韩俊芝面谈,要求西南双星就控股51%和资产评估问题,尽快给予明确答复,但未果。  

  两天之后的2月17日,双星集团再派王苏刚赴成都,对其发出“最后通牒”:刘树利需要在两日内给予明确答复。  

  刘树利也不甘示弱,2月19日书面回复汪海,对双星品牌感情不变,但要求明确控股的主体是双星集团还是名人实业。  

  于是,两者走上僵局,出现了本文开始的断货的那一幕:双星集团以西南双星“仿冒产品”,“模仿”集团商标,“侵犯”集团商标权益为由,解除对西南双星授权并实施断货。   

  接下来的2月28日,西南双星上书青岛市委以及市国资委称,他们从未侵犯双星集团商标利益,并且“双星集团与西南双星签订的有关授权合同中,最短授权期限是2008年7月,最长授权到2009年4月,名人实业及双星集团不能随意解除授权。”   

  “51%仅仅是个导火索,主要问题还是商标问题。”韩俊芝说,若是青岛市国资委要求双星集团(而不是双星名人实业)国资控股西南双星51%,他们将积极配合。  

  双星名人实业是谁?

  谁的名人?   

  “西南双星经过改制后国有资产已经全部退出,已经成为纯粹的私营企业,跟双星集团已无产权和隶属关系,双星集团无权强行要求由名人实业对其控股,”西南双星在向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递交的《关于双星事件的紧急报告》中指出:名人实业侵吞国有无形资产。  

  “名人控股渠道,实质是汪海的隐形MBO。”韩俊芝说:“从双星鞋类资产被剥离,就能看出汪海的想法。”

  该报告很快批转至青岛市国资委,并成立专门小组展开调查。3月中旬,在青岛市国资委官员主持下,两者虽然坐在了一起,但“口水战”依然激烈,僵持不下。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这要从2001年说起,当年青岛双星,并购青岛华青轮胎工业总公司,从而踏进轮胎业,并于2003年强调企业发展战略:全力向轮胎产业追加投资。  
 而在之前的2002年9月,青岛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即,双星集团硫化鞋业务被剥离至名人。  

  时至2008初,青岛股份公司的冷粘鞋业务又被剥离到名人实业名下。   

  至此,名人已把双星的所有制鞋业务囊括怀中,青岛双星核心业务从此变成轮胎制造与销售,这其中的理由是“制鞋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规避潜在的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大做强轮胎业务。”   

  但青岛双星2007年年报数据显示,制鞋业务毛利率为15.68%,而轮胎只有9.75%。  

  根据公开说法,此次双星与名人交易,青岛市国资委之所以会同意,是因为“汪海的超龄使青岛双星无法对他实施股权激励,而青岛市要促使性格强悍的汪海退休,就要找到一个政府和汪海都能接受的方案。”   

  “这些资产的转让也是经过招牌挂程序的,是完全合法的,”汪海称,双星鞋业资产的转让,是受到青岛市国资委支持的。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给‘汪海总裁为代表的30多年来为双星品牌做出贡献的广大骨干’的特殊政策。”双星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增胜说。   

  而名人“W”商标早已于去年3月26日从双星集团转给名人,“名人是以230万元的价格从双星集团手中购得的。”同时,名人实业还获准了使用双星商标的权利,被批准千分之九的使用费率。   

  但是,名人实业是双星鞋业的接盘者,而汪海又是名人第一大股东,以至于外界质疑汪海利用双星集团和上市公司名义推广个人的品牌。  

  其实,双星集团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汪海”、“WANGHAI”、“W”系列商标,尤其是“W”变形商标。   

  这成了韩俊芝不配合汪海此次行动的理由之一:“我们对双星集团是有感情的,愿意和双星集团合作,但是与汪海以及名人实业合作是不可能的。”   
 但在王增胜看来,汪海只持有21.88%的股权,并不绝对控股,而名人包含有16.5%的国有股,16.5%工会股。因此,名人是国有参股、集团工会参股、为双星品牌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骨干共同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双星集团下辖的子公司。  

  “按照发展方案,集团下属将分为轮胎、鞋类和机械三个实业公司,而名人实业担负的是整合、发展壮大双星鞋服产业的历史责任,”汪海表示,因此才有了控股渠道平台51%的举措。

  改制与对峙   

  “双星鞋业由青岛双星股份公司转至双星名人,这是完成了供应链剥离,现在又想完全控制终端。”济南双星副总经理施运文说,51%控制权意味着对终端人财物的充分调配权。   

  而王增胜的说法则是,在“51%”的问题上,刘树利他们出尔反尔。  他说,2007年4月份提出51%问题后,双星集团领导在去年6月、7月、10月和今年1、2月份,同刘树利夫妇多次协商。   

  他说,今年1月初,刘树利向汪海明确表态,同意51%方案;随后,双星集团三位副总赶到成都,就“落实51%”作了说明会,双方商定先对成都公司进行资产评估。  

  但就在双星集团准备派人评估时,刘树利以“等过完春节再说”为由,没有同意评估。而春节过后,刘树利夫妇,又开始不同意51%的意见。   

  王增胜说,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双星集团又派出一名副总前往成都协商,并带去了“要求西南公司和刘树利两日内给予明确答复”的公函,“这本来是两个公司之间正常的文字确认”,但却被刘树利夫妇说成“名人强行控股51%”的依据。   

  “51%控股问题最先是也由西南双星高层提出并同意的,但改到他头上就拒绝了。”汪海说:“至少要给老爹一个面子吧。”   

  “在他们这个年龄的人中,只有刘树利喊我叫爹,但最后也是他和我对着干。”汪海认为,目前刘树利已赚下亿万家产,理应顾全双星大局。  

  但刘树利夫妇却不这样认为,“改制之后,西南双星公司已经成为个人企业。”韩俊芝说,名人没有资格对西南双星清产核资。  
 这场以“私人买断、国有资本退出”为特征的改制始于1999年,改制对象是各地分公司。而到2002年,济南分公司成改制后,只剩下了西南地区公司的整体还未改制。   

  这当然是汪海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1996年青岛双星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双星借此开始扩张,当年仅专卖店已扩充到1000余家。   

  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至1997年底,应收账款达1.43亿元,存货达到8600多万元,但尚有账面现金1.05亿元,但1999年底,存货和应收账款已超过3亿元,短期借款等流动负债超过7000万元,账面现金只有6000多万元。  

  汪海对渠道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将存货以折扣方式一次性卖断给个人,借以迅速回笼货款。  

  2004年双星西南各公司完成改制,西南双星承担4900多万元债务,而同时双星集团“免收四年经营权费,免收四年品牌使用费”。  

  “他(刘树利)是白捡,一般分销商拿货后加8-10个百分点,他拿去后是加价13-15%出货,一年大致要白捡8000万到一个亿。”汪海说。  

  但是,西南公司改制时,刘树利曾提出送给汪海26%的干股,汪海并没有接受。   

  “卖断改制,虽然促进了双星品牌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严重损害集团整体发展的现象。”汪海说,西南双星千方百计打压集团产品,导致集团产品很难进入西南市场。  

  显然,此举虽然扭转了双星集团的包袱,但是市场证明,这不是一个好的决定。一个例子就是,做女鞋起家的百丽,目前其市值达700亿港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手中掌握了6000家专卖店。   

  而“2006年,西南公司背着双星集团申请注册了与双星集团许可其使用的“DBSD”名称相同、图案相似的“dbsd”商标,”王增胜说,同样背着双星集团申请注册了生产第25类鞋和服装的‘特星’商标。”  

  “我们也很无奈,没有产权关系经销商,再加上管理漏洞,造成了此次不该发生的冲突。”汪海说。  
 “我们没有侵权,只是有些做法不妥而已。”韩俊芝说:“当时汪海是默认的,我们当时也表示,商标交给双星集团,并且王增胜等5人也在场。”   

  其实,在西南双星公司看来看来,这属于利益之争。   

  2007年双星服装销售额达7亿元,而西南双星就完成了6亿。更重要的是,西南双星有近2000家专卖店,加上与“西南双星”关系紧密的“济南双星”,“占据了双星集团营销渠道一大半。”韩俊芝说。  

  但“他们这样做我的心里很凉,”汪海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解决工厂、代理商、连锁店三个利益体整合的问题。  

  而实际上,名人实业开始建立新的物流平台,并召开了川西南片区双星经销商大会,抛出种种优惠政策:免除5000元/年的固定广告费,其他广告费从原来的2%至少降低一半;免除代理商每年的各种会务费……

  期间,甚至与西南双星发冲突:3月31日,西南双星所属的昆明双星上千万元货物被人“强行拉走”。   

  4月1日,拿着“重庆双星总代理”授权书的几十人,站在西南双星控股的重庆双星公司门前,要求接管该公司。  

  而后,4月11日,双星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依法解除双星集团西南公司的所有授权。  

  面对名人实业对经销商的“争夺”,刘树利亮相成都特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并与四川省足协签约。  

  特星公司称,新的股权配置方案正在推进,并找到了六七家代工厂做后盾。  

  另外特星还声称,一些强大的风险投资也正在进入。

  和谈?     

  虽然如此,但是汪海承认,刘树利“做市场的确厉害。”   

  而其实,对峙的形势却在走向一定的缓和,“到底是他们所说的无奈之举,还是早已蓄谋以久,我也不想过分追究,如果刘树利明天来找我谈合作,我也跟他谈,”汪海称,谈判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作为回应,刘树利夫妇也声称,假如还有和国有双星集团合作的可能,本着自愿、平等的宗旨可以进行协商,他们愿意把双星品牌继续维护下去。  

  显然,对于汪海来说,西南双星为双星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真要再培养这样一个有力的销售公司,恐怕尚需时日。  

  而对于西南双星来说,双星的断货会使自己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虽然手握特星,但还是无法和双星相提并论,而那些经销商,在双星集团利益诱惑转向名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实,如果这些经销商一部分加入名人,另一部分去了特星,这无论对双星还是特星都是一种削弱,并且双星和特星势必会在中低端市场形成激烈竞争,这显然是汪海和刘树利都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有专家分析,如果分裂,无论是双星集团还是西南双星,都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和解则皆大欢喜。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内部纠纷,我们代理商希望看到的是和解,”做了西南双星4年代理的西南经销商黄先复说。   

  “希望他们能坐下来,达成一致意见。”青岛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也这样说。  

  和解需要妥协,妥协是一种策略与艺术,以小失换大得。   

  至于如何和解,要看汪海和刘树利夫妇妥协战略是否运用得恰当到位。  

  我们拭目以待。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