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联升”买鞋记
年紀大了,穿皮鞋容易崴腳,于是,便想念起柔軟、輕便、保暖、舒適,且走起路來,悄無聲息的布鞋來。
到哪里買布鞋呢 這在從前易如反掌的一件事,如今在福州城也不容易了,因為皮鞋的時代早已取代了布鞋時代。
好在北京還有家“內聯升”,那可是鼎鼎有名的中華老字號,在清代,就與賣帽子的“馬聚源”,賣綢緞的“瑞蚨祥”齊名,有道是“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踩內聯升”,那可是當時達官貴人最時尚的標志。聽說,“內聯升”誕生于清咸豐三年 1853年 ,創始人為河北武清縣人趙廷,原店設在東江米巷 后改名為東交民巷 。起先,它是專為宮廷制作朝靴的,之所以如此取名,顯然與“大內” 即朝廷 、“連升三級”“平步青雲”有關,圖個吉利。據說當時宮中貴人們的腳模尺寸全在店里記入賬本歸入檔案,稱“履中備載”。后來,清廷倒了,沒人再穿朝靴了,便改做起大眾化的千層底圓口布鞋來。建國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郭沫若、齊白石、老舍等名人的布鞋也全都在此定制。
此番晉京開會,下榻北京飯店,正好順便到“內聯升”買雙布鞋。好在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里就有“老北京一條街”,就有“內聯升”古色古香的店面。店面雖不大,架上各式各樣的布鞋卻應有盡有,就連老和尚專用的杏黃色僧鞋也位列其中。見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店的大嫂就笑臉迎了上來,并接連問我四個問題:
“請問大老爺子,您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要厚的,還是薄的 要貴的,還是便宜的 是在家里穿,還是要出門走路 能告訴您的鞋號嗎 ”
原來,地域不同,價位不同,用途不同,尺碼不同,品種也不盡相同,這小小一雙布鞋,卻有這么多講究。
“我是南方人,就買在家里穿的,輕薄些的,最便宜的那種吧!42號。”
于是,我在仿古太師椅的軟墊上坐下,準備試鞋。
不料,大嫂又提出第五個讓我始料未及的問題;“請問,您是左腳大還是右腳大?”
我一時怔住了,我活了64歲,從來都以為自己的雙腳一樣大。
大嫂笑著解釋:“其實,每個人的雙腳都不一樣大。您這是右腳大。請記住了,將來買鞋時,您一定要試右腳。”
真沒想到,我穿了一輩子鞋,買了一輩子鞋,只有在今天,才知道我的右腳比左腳大,就像我的右手比左手有力一樣。感謝“內聯升”,它讓我又一次明白了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
于是,我花了180元錢,在內聯升買了雙最便宜的千層底圓口布鞋。細看那厚厚的鞋底,密密麻麻布滿了均勻的針腳。大嫂說,別小看這千層底,按我們店的老規矩,它總共要有七道工序,先是納鞋,每一平方寸81針以上,一針不能少,針腳要細,針碼分布要均勻。鞋底納好后,要用熱水浸泡,泡完后用大棉被捂緊熱悶,之后,再用鐵錘細細地錘打,這樣的鞋底,才堅固耐用,柔軟舒適,不起層,不變形,既保暖,又能吸汗透氣……
看來,一分錢,一分貨,這180元錢一雙的內聯升布鞋,果真是物有所值的啊 我一時高興,就穿上它在仿古街里逛了一圈。待又回到內聯升門口時,只聽大嫂在里頭急切地喊住我:
“大老爺子,您是不是拉下啥東西了 ”
我大吃一驚,這才發現身上的數碼相機不見了,原來,是試鞋時挂在太師椅的靠背上忘了帶走。
“內聯升”,不愧是真正的中華老字號,它那“以障啻艧o欺”的經營理念,傳承了一百多年,卻至今未變。難怪郭沫若生前曾賦詩贊曰:
憑誰踏破天險,助爾攀登高峰。志向務求克己,事成不以為功。
新知雖勤摩挲,舊伴每付消融。化作紙漿造紙,升華變幻無窮。
-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 1穿这种鞋上班的年轻人,你惹不起
- 2抛弃你的高跟鞋吧,现最流行的是“
- 3脱掉老爹鞋吧!今秋流行穿“德训鞋
- 4国庆出游,去了上海才发现:老爹鞋
- 5羽绒服+鲨鱼裤+老爹鞋:秋冬流行搭
- 6秋季时尚潮流:平头鞋取代小白鞋,
- 7今年火了一双平底鞋,叫“德训鞋”
- 8今年不流行运动鞋了,“平头鞋+阔腿
- 9秋天别再只顾上半身,用对牛仔裤+小
- 10入秋之后才发现:会穿的女人都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