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如何一分为二看行业标准制定
【中国鞋网】随着鞋行业市场往纵深方向发展,市面上各个鞋款混杂其中,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林林总总的鞋品跟我们传达了这么一个信号即整个鞋业发展逐渐进入成熟期。
市场规律表明:当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行业标准的制定将成为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行业发展要求,鞋行业标准制定也被提上日程。
龙头鞋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
为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有意识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再加上近年来企业本身“制标”意识的提升,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形成一股良好的氛围,各路品牌企业参与制标的热情空前高涨。就鞋企而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都之称的晋江已经有十几家国家、行业标准起草的单位,另外还有一批企业参与各单类标准的起草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让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可以利用龙头企业的触觉,更多地撷取行业信息,融进行业标准的制定之中,使制定出来的政策更贴近企业和市场。反过来企业参与制订行为标准,又能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提升产品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品牌的发展与壮大。在行内有这么一种说法:“拥有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拥有这个行业发展的话语权”,龙头企业参与制标,可以凭借其技术上的领先性,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运用门槛,带动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淘汰那些高耗能低质量的材料。天守企业机构作为参与制订《运动用聚氨酯合成革》标准的唯一企业,该标准一旦实施以后,人造革企业将按照此项标准去生产。该标准建立在天守企业技术实力的基础上,这些标准对龙头企业来说自然不在话下,而对于那些正成长中的小鞋企来说,意义就不一样,这些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各方面符合标准的要求,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增加采购及检测各方面的成本,产品质量的提升自然是可喜可贺,但是这些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小企业的压力,生产上增加投入,经营上的投入自然就被抽走了,不少小企业一方面要面对行业门槛的提高,一方面还得面临市场空间狭窄的困境,承受不住压力,退出了行业。本质上说,制标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随着标准的实施“上大挤小”的趋势将日益加剧,被小企业占据的空间将更多地让道于大企业。
中小型鞋企在标准前的应变
各种各样的标准相继出台,让许多小企业闻之色变。标准一出台,大家就得开始忙活起来,这个也要改进,那个也要改进。标准如同一个门槛,如果达不到标准那就是自动放弃市场。因此很多小企业将标准视如圣旨一般,唯标准是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程度。孰不知,标准是死的,而企业是活的。
中小企业应该把标准对半切开来看,一方面标准是国家权威部门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听取多方意见制定出来的,反映目前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果企业能够达到或者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亦表明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如果能开拓营销渠道,企业的生命力还是相当旺盛的。同时,标准里涉及到的一些生产营销的策略,大多有成功的前例作支撑,适当地借鉴一下将是可取的。另一方面标准又是人定的是富有灵动性的。中小鞋企必须得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看清标准制订者的立足点。国家实行的是宏观调控,引导的是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国家的整体策略是抓大放小,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且鞋企行业标准的制定是由龙头企业在参与,龙头企业在制定过程中自然会融入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大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从技术实力各方面来讲,都是中小企业的所无法企及的,某些标准在大企业里面推行有效的,在小企业中就不一定能取得同样的功效。比如对渠道商的政策支持,主流鞋企得出了1%-2%的年终返利支持“标准”。对于大型主流鞋企而言,一方面一到两个点的返利对于其高额的利润结构不会构成任何负担;另一方面其销售规模较大,一到两个点的返利已经相当可观,对渠道商有吸引力。而对小企业来说,1%-2%的返利则取不了什么成效。首先两个点的返利对本来已经极其微薄的利润结构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小企业规模较小,1%-2%的让利根本无法调动经营的积极性。两个返利点推行效果不明显,造成了巨大的间接损失,也使中小企业丧失了极为宝贵的发展时机。
行业标准的建立对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但是成长的中小企业如何在遵循行业标准之时,又不陷入规则的泥淖中,则是所有中小企业必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