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商共享企业创新“法宝”
闽浙商界峰会第二个议题,就“如何开展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拉开精彩的思想交锋。与会的闽浙商代表阐述了自身企业的创新战略,并透露了推动创新和国际化的各种具体操作思路,引发热烈讨论。
特步模式输出海外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闽商现在的发展,跟几十年前闽商的发展有不同的地方。老一辈闽商爱拼、敢拼,一直拼到国外,所以在海外的侨胞是我们闽商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后辈正在发扬和保留老一辈的优点,因此我们现在更加理智地在运作一些事情。
比如现在泉州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等,为什么能够做得那么好?因为现在闽商更多重视的是名这一块。我有很多浙商的伙伴,我觉得浙江商人可能把利看得更重一些。
当然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把利看得重可以理解,但是在名和利当中,如何结合得更好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我讲一下特步的创新思路。早在十几年前,特步主要是做运动鞋的出口。我觉得产品研发很重要,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研发都是第一位的。当时我们第一双运动鞋就是用研发来操作的,市场运作很成功。另外,我们这个月刚刚研制成功的“抗菌”运动鞋也是在全国首先达到抗菌要求的。
其实特步在国内市场已经有将近4000家贴牌企业。另外我们在自主创新这一块,连续5年时间内,两次拿到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两次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2005年底,我们开始制定一个战略,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我们在海外市场本来非常有基础,现在是把特步模式输送出去,我想全球的市场会更大。
用好国内国外两市场
凡尔顿集团董事长骆金星:我下海10年,原来是个教书匠。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你们开的小汽车,你们骑的摩托车,其中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零部件—气门,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没有这东西,你的发电机、电器、汽车等都不能发动。
在这个配件上,我们占据全世界市场的70%,这是我们的第一种产品。第二种产品刚刚开始生产。你们现在之所以通话质量那么好,那么清晰,有一个关键的部件就是我们的第二种产品—特种纸。
这次我还带来了一大平台,就是我们为福建搭建了一个走出去的“航空母舰”。我们在瑞典建造了90万平方米的商城。大家知道,福建人以前很喜欢到国外去打拼,那时以打工为主,而现在走出去的都是老板。
现在中国人富起来了,特别是福建。收入达到一定层次以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走出去。现在浙江人走在福建人的前面,很多浙江人都走出去了。我认为,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就是当今企业的创新之路。
发动企业全员创新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施能辉:关于创新,我认为不管是制度、营销还是研发,以及企业文化理念的提升,创新可以说涵盖了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创新不是公司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创新无处不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创新。
创新很重要,但在许多企业家眼里,感觉创新好像是专家和学者的事,只有搞技术的人才可以创新。刚才这位浙江老板,他的企业占领全球发动机气门70%的市场,你说他厉害吗?一点都不厉害。但他创造的“1+1+3”的模式很厉害。这个模式真的让他的员工都动起来了。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创新一点都不神秘,有时一句话就来了。这个观念,甚至可以转变你一生的价值。
这就是我对创新的体会。浔兴上个世纪90年代的隐形拉链,用在女孩子身上的,它就这么简单:正面看得见,但是反过来就看不到了。你说这个厉害吗?一点都不厉害。还有大拉链,用在背包上。这类背包用上普通的拉链,卖几十元,但是我们的拉链装上去,背包就可卖100多元。很多人看到这个大拉链的包,很特别,就想买下,这个新产品创造了很高的效益。因此,我们不要把创新神秘化。
内外销并举国际化
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许志华:经过18年的发展和努力、匹克正准备上市,这是明年的计划之一。我想在明年,福建的不少企业特别是大量的泉州企业,都会在国内或者国外上市。
说到匹克的创新或者国际化,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刚才很多前辈已经介绍了很多非常好的经验。
匹克从2005年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匹克品牌是生长于国内,壮大于国内,为什么要上市呢?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割裂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所以我们在国际上做了很多动作,包括我们刚开始赞助欧洲运动赛。今年,我们还有一些大动作,跟NBA火箭队合作;赞助澳大利亚女子篮球队。
另外,对于浙商和闽商的比较,我有几个感触。从闽商和浙商来讲,各有千秋,特别是几个教授的总结,
我另有观点。闽商的传统优点不断得到弘扬,而老一辈的很多缺点也都被避开了,比如以前爱单打独斗,现在都联合起来了。现在闽商不是以前的闽商,现在的闽商有经济头脑。因此,我们一些教授对闽商的总结,所说的情况跟现在有差别。
但闽商的一贯特点是不爱张扬。浔兴拉链已经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了,你说“牛”不“牛”?当然很“牛”。但浙商自然有他的优势,比如义乌,这个市场就是他们的先天优势。他们在团结、节约等方面会做得比闽商好。现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许多浙商和闽商的产业链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各有各的优势。
夺得世锦赛的冠军,这也是我们做得比较成功的项目。
我们总结一下,匹克的创新点到底在哪里?我们一直在寻找,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把中国市场当成国际市场,又影响中国市场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说,目的在于一箭双雕,又能够内外销并举,既提升匹克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又能拓展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目前匹克已经进入了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身体放国内脑袋放海外
凡尔顿集团董事长骆金星:随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实行股份制和上市之后,走出去是必然的方向。因为强大,因为要去占领国际市场。你不能老呆在泉州或者温州吧,要成为国际性品牌,就必须走出去。
应该如何走出去呢?首先这个地方要安全。比如选择伊拉克、伊朗就不安全,当我们考察了全世界的很多国家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前几年,美国最安全,但是“9.11”发生以后,去美国签证很难,然后一窝蜂移民到加拿大,但到那地方没有经济基础,后来又到了澳大利亚、到英国,但有一个地方,你们没有发现,那就是瑞典。这个地方是最安全的国家,一个最温和的民族,两百多年没有发生战争了,而且还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排外,不像俄罗斯和意大利那样排外,因此,目前我们公司在瑞典,打造了一个90万平方米的商城,这是中国人走出去的航空母舰,共有2700多个摊位,同时我们也拿到约300亩的科技工业园。
大家都知道,瑞典的科技发明最先进,而且成本很低。中国请一个教授,没有100万元年薪拿不下来,但是在瑞典,你70万元就可以拿下来了。因为瑞典的贫富差距很近,每个工人一年也可以拿50万元,如果你能把科技、销售和组装,都搬以瑞典,而把你的生产放在国内。就像钟朋荣教授说的,把身体放在大陆,把脑袋放在海外。我建议把大脑放在瑞典,身子放在泉州。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可以得到科技含量。
我们搞了一个1+1+3的创新工程,就是给你一个大陆公司,外加一个瑞典的国际化公司,同时给你三项服务,把你全家移民成国际人,在瑞典总部上班,拥有瑞典房产。这不仅为员工开拓国际化视野。还是将来为企业打造品牌,都创造了条件。
并购国际品牌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刚才骆总讲得很有意思,在国外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尤其是提到1+1+3的国际化创新举措。但每个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而定,特步不会以这样的方式走出去,我们是品牌推广模式,而不是在地边摆摊位。在企业发展初期,可能会借助一些常规手段打开市场,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需要,特步已经进入到品牌包装化阶段。这就是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手段。或者为国际大牌代工都是打造品牌的多元化手段,目的是冲击国际市场,推行国际化战略。
在基本上发展成为品牌型企业。既然是品牌型企业,更多是要打品牌,而打品牌最重要就是要让消费者感知你的东西,让他们了解有这么个品牌。换句话说,匹克国际化的主要路么就是品牌国际化。
横向拓展很重要
招商局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卢震威:招商局至今还是国企单位,早在清朝,招商局就属于国企,目前总部在香港,因此,国际化程序比较高。
我想前面几位企业家谈了很多国际化的思路,可能适用于一些大企业,但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却不一定特别适用。在此,我想澄清几点,首先,主题里有个创新,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其实产业升级这个总是太大,对发展中的企业而言,创新永远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我认为,创新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实际上属于整个团队的创新,团队创新也是一种创新,还有更重要的是观念创新。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到一定地位的时候,想干一番个人事业,继续发展就是为了把企业品牌做成50年或者100年的心态。如果我们没有跟上这个变化的话,这个企业能不能做好,就是个问题。
我觉得现在浙江这一块,做企业的理念走得更前面一点,很多人在40岁、50岁的时候就开始交班了,这是一个观念的创新。
另外关于国际化。我们有一个误解。不一定走出去才是国际化,所谓国际化是要认识到我们是处理全球经济当中的一分子,要有这个观念,我们既是泉州的企业,又不是泉州的企业。应该把中国市场看做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国际化呢?人才不够,外贸不够,我们都引进来;同时把品牌打出去,产品推介出去,都是国际化的一种形式,不一定非得走出去。让大家进来也是一种国际化。
还有一点,国际化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而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序的时候再来考虑。关于产业升级的话题,我认为,如果企业走到那一步的话,最好围绕自己所熟悉的产业链来做文章。横向拓展很重要。